繁體中文
水處理中的混凝工藝控制

水處理中的混凝工藝控制

您當前的位置:網站首頁 > 技術支持 > 深度處理 > 混凝 >

水處理中的混凝工藝控制

作者:管理員 來源: 日期:2014/6/3 17:01:24 人氣: 標簽:
影響混凝效果的因素很多,以水力條件、pH值、堿度、水溫和絮凝劑投加量為主。
1.水力條件
(1)充分的絮凝時間和必要的速度梯度。非?拷膬蓪铀髦g的流速差叫速度梯度,用C表示。G值越大,顆粒相互碰撞的幾率就越大,混凝效果可以好些。但C值過大也不好,因為兩層水流間的流速相差過大,勢必產生較大的剪力,已經絮凝的大礬花由于剪力而破碎且難以再重新組合。同時,絮凝時間對混凝效果也有很大影響,絮凝時間長則顆粒的碰撞機會就多。所以包含流速和時間兩個因素的GT值能比較全面反應絮凝效果。
(2)混合要快速、充分。混合是使絮凝劑與原水充分混合均勻的過程,是絮凝和固液分離的前提,通常要求在加藥后的極短時間內完成,混合攪拌時間一般為10~ [#]0s,長為120S,適宜的速度梯度G為500~ [#]000s— [#];旌虾,進入反應室(池)前不宜形成大顆粒礬花,否則礬花進人反應室(池)時容易被打碎而難以再絮凝,影響沉淀效果與增加絮凝劑的耗用量。
因為絮凝劑水解作用的時間極為短促,絮凝劑加人水中后是否能以快的速度同整個原水充分混合,直接關系到混凝效果的好壞。緩慢、不恰當的混合將導致投藥量增加、反應效果不好。在污水深度處理中,一般要求混合時間為10-60s。
(3)絮凝池的流速應嚴格控制,一般要求由大變小。在較大的流速下,使水中的膠體顆粒發(fā)生較充分的碰撞吸附;在較小的流速下,使膠體顆粒能結成較大的絮粒。反應是使水中雜質顆粒結成大尺寸礬花的過程,要求水流平穩(wěn),延續(xù)時間也較長。反應池的平均速度梯度G—般為丨O-eOs-1,水流速度為15~30mm/S,反應時間為15~30min,并控制G71值在1#~ [#]05范圍內。通常反應池與固液分離設施合建或柑距很近。
2.pH值
水的pH值對混凝效果的影響程度,視絮凝劑品種而異。對硫酸鋁而言,用以去除濁度時,佳pH值在6.5~ [#].5之間;用以去除色度時,佳pH值在4.5?5.5之間。采用聚合氯化鋁時,其對水的pH變化適應性較強。采用三價鐵鹽絮凝劑去除水中的濁度時,pH值要求在6.0~ [#].4之間;用以去除水中的色度時,pH值要求在3.5~ [#].0之間。
3.堿度
絮凝劑投人水中后由于水解作用,氫離子的數量會增加。如果這時水中有一定的堿度去中和,pH值就不會降低。所以在水中缺堿度時必須投加石灰等堿性物質以提高水中PH值,確保混凝效果。
4.水溫
水溫低,化學反應速度慢,影響絮凝劑的水解,水中雜質和氫氧化物膠體之間彼此碰撞機會也減;水溫低,水的粘度也大,顆粒下降阻力增加,礬花不易下沉。提高低溫水混凝效果的常用方法是適當增加絮凝劑的投加量或投加助凝劑以改善顆粒的碰撞條件,提高礬花的重量和強度。
5.其他
絮凝劑的品種、投藥量、配制濃度、投藥方式、原水中有無大量的有機物和溶解鹽類都會對混凝效果產生影響3當原水膠體濃度、堿度和水溫較低使混凝效果受到影響時,應當延長混合和絮凝反應的時間或投加助凝劑。
混合設備與后續(xù)處理設施如反應池、澄清池之間盡可能相鄰而建,中間連接管道長度不宜超過120m,在管道內的停留時間<2min,管道內流速為0.8~1.Om/s。反應池與沉淀、氣浮等固液分離設施之間必須相鄰而建,不能用管道連接。
三、日常確護管理
1.加藥系統
(1)按規(guī)定的濃度和時間配制絮凝劑與助凝劑溶液。
(2)根據原水水質變化、進水量大小和沉淀(氣浮)池的出水水質的要求,正確調整和控制好投加量。
(3)根據藥劑的使用計劃,對庫存絮凝劑妥善保管。
(4)配制絮凝劑及投藥時嚴格執(zhí)行安全規(guī)定,防止傷害。
2.絮凝池
(1)加強進水水質的分析化驗,定期進行燒杯攪拌試驗,在模仿現有混合反應過程的攪拌強度下,通過改變絮凝劑或助凝劑的種類及投加量,來確定佳的混凝條件,并隨水質的變化及時調整,以達到佳的混凝效果。比如進水的SS濃度發(fā)生變化時,應適當調整絮凝劑的投加量;當進水水溫或PH值發(fā)生改變時,可改變絮凝劑或助凝劑的種類。
(2)巡檢時觀察并記錄反應池礬花的大小等特征,并與以往的記錄資料相對比,如果出現異常變化應及時分析原因和采取相應的對策。
(3)定期清除反應池內的積泥,避免因反應池有效容積減少使池內流速增大和反應時間縮短而導致的混凝處理效果下降。
(4)定期分析核算混合池、反應池的水力停留時間、水流速度梯度、攪拌強度等參數。
(5)反應池出水端與沉淀或氣浮等后續(xù)處理構筑物之間的配水渠容易積存污泥,如果因此堵塞部分配水口,會使進人后續(xù)處理系統的孔口流速加大,導致礬花被打碎,必須及時清理。
四、鼻,F象康?與對策
1.反應池末端絮體正常、沉淀池出水攜帶絮體
沉淀池超負荷或水流短路是造成此現象的兩個原因,前者解決的措施是增加運行池(格)數,降低表面水力負荷;后者解決的措施是查明短路原因(死角、密度流),采取整流措施。
2.反應池末端絮體細小、沉淀池出水渾濁
(1)進水堿度偏低,應補充堿度。
(2)絮凝劑投量不足,應增加投加量。
(3)水溫過低,應改用無機高分子絮凝劑等受水溫影響較小的絮凝劑。
(4)混凝條件改變。當采用水力混合時,流量減小,絮凝劑
混合強度減小,應提高混合強度;反應池內大量積泥時,絮凝時間縮短,應排除積泥。
3.反應池末端絮體松散、沉淀池出水清澈但攜帶絮體
原因為絮凝劑投加過量,應降低絮凝劑投加量。
五、兮祈測"f忌記彔
絮凝池應每班記錄進出水流量、進出水pH值、溫度、絮凝劑用量、運行時間及排泥時間、礬花生成情況等,每班分析進出水CODo、SSf指標,定期測定進出口流速、停留時間、速度梯度等并記錄測定時的氣溫、水溫和水的pH值等。

相關產品

版權所有:鞏義市聯盛水處理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鞏義市西村鎮(zhèn) 業(yè)務咨詢:15515885355 電話:0371-60265088 傳真:0371-69535088 備案號:豫ICP備10017750號-20